明升体育新闻中心
明升体育南方医科大学_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企业新闻 2024-04-26 18:10

  明升体育南方医科大学_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是研究药物在内作用规律和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毒副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的性质、机制及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及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新药:指我国未上市的药品。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3.药效学:旨在研究药物对生理与生化功能的影响和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简言之,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通过药效学研究确定的治疗剂量,在每个病人身上能得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副作用;同时研究剂量、疗程、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盲法:指按试验方案的规定,不让参与研究的受试者、研究者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知道患者所接收到的是何种处理(试验药或对照药),从而避免对试验结果的人为干扰。如果仅受试者不知道接受何种处理,称为单盲;如果受试者和研究者都不知道,称为双盲。

  6.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然后再向肌肉、皮肤或脂肪等血流量少的组织器官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

  7.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又称首过消除(first-pass elimination),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8.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被称为药物代谢(metabolism)。

  9.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口服药物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10.米-曼氏速率过程(Michaelis-Menten rate process):是一级动力学与零级动力学互相移行的过程。此过程在高浓度时是零级动力学过程,而在低浓度时是一级动力学过程。

  11.半衰期(half-life,t1/2):通常是指药物的血浆消除衰期,它的概念是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1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通常,它的吸收程度用AUC表示,而其吸收速度是以用药后到达最高血药浓度(Cmax)的时间即达峰时间(Tmax)来表示。

  14.总体清除率(total body clearance,TBCL):指体内诸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它是肝、肾以及其他途径清除率的总和。

  15.药物转运体(transporter):药物转运体属于跨膜转运蛋白,行使着将药物主动转运至靶器官的重要功能。机体的几乎所有器官均存在多种与转运药物及内源性物质相关的药物转运体。

  16.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7.临床药效学(clinical pharmacodynamics):是研究临床用药过程中药物对机体的效应、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其内容包括药物与靶位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生化反应、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等。

  19.药理效应(drug effect):药物初始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水平上的改变。

  20.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药物在适当剂量下对机体的作用具有选择性,表现为机体各组织器官由于受体种类、信号通路、代谢类型等的不同,对药物的反应性是不一样的。

  2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符合防治疾病目的的药物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22.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与防治疾病目的无关的对不利甚至有害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

  23.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或浓度呈一定关系,即量-效关系。以药物效应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即为量-效曲线.

  或称为阈剂量(threshold dose),是指药物用量逐渐增加,至刚能产生效应时的剂量或浓度。25.

  TI):即LD50/ED50之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一般来说,TI越大明升体育,药物越安全。30.

  相隔不同时间测定药物效应,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得到时效曲线.受体(receptor):存在于细胞膜、胞质或细胞核内,具有识别和结合细胞外特定化学物质,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功能蛋白质。

  35.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的药物。

  36.拮抗药(antagonist):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不能产生效应,反而会妨碍受体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表现为拮抗作用。

  37.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只要增加激动药的剂量就能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最终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效应达到原来的高度。

  38.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与受体的结合是不可逆的,或者能引起受体的构型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正常结合,而且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地克服此种干扰。

  39.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与受体结合的方式和亲和力与受体激动药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弱的效应;但在有其他强激动药存在时,这种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反而妨碍了强激动药的作用,起到受体拮抗药的作用。

  40.反向激动药(reverse agonist):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受体构型变化,引起与原来激动药相反的效应。

  41.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机体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受体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的现象。

  42.受体增敏(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机体长期使用一种拮抗药,导致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增高的现象。

  44.受体下调(down regulation):受体的调节性改变表现为数量(或密度)的减少。

  45.协同作用(synergism):同类作用的两种药物合用,其作用相加或相互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46.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从生物学介质中可以检测到的细胞、生物化学或分子改变,测定这些信号指标可表征生物样本中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

  47.定量蛋白质组学(quantitative proteomics):检测正常与疾病状态下组织全部表达蛋白质在量上的差别。

  48.蓄积中毒(cumulative intoxication):如在药物的残留期内连续给药,会产生药物蓄积,蓄积过多可产生蓄积中毒。

  49.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同时或先后序贯使用两种以上药物时,药物在体内甚至在体外容器内产生作用上的变化,即药物相互作用。

  50.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使用一些药物时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先的效应。

  51.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若在短时间内连续用药数次后,立即产生耐受性称快速耐受性52.

  53.耐药性(drug resistance):亦称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反复用药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只有加大剂量或改用其他药物才有效。

  54.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某些药品或精神药品,患者连续使用能产生药物依赖性,表现为对该类药物继续使用的。

  55.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也称躯体依赖性,阿片类镇痛药连续使用后,会产生生理依赖性,一旦停用会产生戒断综合征。

  56.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也称精神依赖性,指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以达到舒适感。

  57.时间(时辰)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问题的一门药理学分支科学。

  58.安慰剂(placebo):指不含任何药理活性成分,仅含赋形剂,外观上(形状、颜色,大小)与所试验的药物完全一样的制剂,有时能产生“安慰剂效应”。

  59.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可定义为“慎重,准确而明智地使用目前所能获得的最佳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统一起来,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方案”。

  60.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指多组学的将体外和实验动物基础研究结果向人类临床应用转化,以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或公共卫生问题为目的;又以临床上或者公共卫生体系中发现的问题为引导,为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实现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相互反馈和相互促进——“从基础到临床(bench to bedside)”和“从临床到基础(bedside to bench)”。

  61.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是从分子生物学层面考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相应干预措施,依据驱动因子(molecular driver)将疾病重新分类,以驱动因子为靶向,寻找并验证治疗手段。以精准的诊断和分型为基础,对疾病进行精准的评估、精准的分期,并依据个体的组学背景进行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62.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是指新发现的对某种靶标和模型呈现明确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63.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多为固定的内源性物质,然后将该蛋白质对应的基因提取出来,经过基因重组和分子克隆等操作将该基因连接到一定的载体上,然后重组的载体可以高效表达的宿主细胞中去,大规模生产其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

  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制定GCP的目的在于保证临床试验过程的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65.双盲法(double blind technique)试验:凡是医生与病人同时接受盲法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称为双盲法试验。

  66.安慰剂(placebo):是把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用来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

  67.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尽管安慰剂本身并无药理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安慰剂可以产生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

  其GCP是涉及人受试者参与的试验设计、实施、记录和报告的伦理和科学质量的国际标准。ICH主要目的是协调各国药品注册技术要求,遵循ICH的GCP,使药品生产厂家能够应用统一的注册资料以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管理当局能够最终相互接受各自人用药品临床资料的注册,提高新药研发、注册、上市的效率。如今大多数监管机构和资助机构都遵循ICH准则。69.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70.国家基本药物:是指国家为了使本国民众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根据各自的国情,从各类药物中经过科学评价遴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可供临床选择使用的药品。这些药品应具备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及使用方便的特点,同时具有保障公众药品可获得性及可承受性的特点。

  72.非处方药:是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73.羊水肠道循环(amniotic fluid intestinal circulation):药物经胎盘屏障转运到胎儿体内,并经羊膜进入羊水中。而羊水内的蛋白含量仅为母体蛋白值的1/20~1/10。妊娠12周后,药物可被胎儿吞咽进入胃肠道,并被吸收入胎儿血循环,其代谢产物由尿中排出,排出的部分代谢物,又可被胎儿重吸收入胎儿血循环,形成羊水肠道循环。

  :是胎盘绒毛组织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胎盘是由母体和胎儿双方的组织构成的,由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5层的血管合体膜(vasculo-syncytial membrane,VSM)。由于胎盘具有一般生物膜特性,对于药物的透过具有一定的阻抗性,母-胎间的物质和药物相互转运通过胎盘屏障完成,胎盘屏障厚度与药物转运呈负相关,与绒毛膜表面积呈正相关,绒毛膜内含有脐血管分支,从绒毛膜发出很多大小不同的绒毛,这些绒毛分散在母体血之中,并吸收母血中的氧和营养成分,排泄代谢产物。75.灰婴综合征: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后出现厌食、呕吐、腹胀,进而发展为循环衰竭,全身呈灰色。

  77.衰老:是指人整个生命过程中成熟后的一个时期,此时期随时间、年龄的增长,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机体的功能、感受性和活动能力同步地、进行性地和普遍地下降的一种不可逆的表现。

  为单位时间内灌注肝脏且被清除了的药物的血液容积,或单位时间内肝清除药物的总量与当时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79.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是1997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获得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在细胞、组织、个体和群体水平研究与疾病易感性和药物反应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差异。

  80.单核酸多态性(SNPs):主要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它是人类可遗传的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

  81.细胞色素P450(CYP450):为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heme-thiolate proteins)的超家族,是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氧化代谢的主要酶系。

  是催化硫代嘌呤药物如6-巯基嘌呤(6-MP),硫鸟嘌呤和硫唑嘌呤(AZA)的S-甲基化的重要酶。TPMT基因表现出显著的遗传多态性,当用6-巯基嘌呤标准剂量进行治疗时,体内TPMT活性先天比较低的患者,6-巯基嘌呤对其的毒性作用如骨髓抑制的风险大大增加。83.NAT2(N-乙酰基转移2):是内重要的二相代谢酶,参与乙酰化反应,其基因多态性与异烟肼的肝毒性反应显著相关。

  是指在全基因组层面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反复验证的基因与疾病的关联研究,是通过对大规模的群体DNA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高密度遗传标记(如SNP或CNV等)分型,从而寻找与复杂疾病相关的遗传因素的研究方法,全面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与治疗相关的遗传基因。85.时辰药动学:研究机体的生物节律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的学科。

  87.癌症时间化疗:根据机体、肿瘤、药物代谢三者的生物节律,选择合理用药时相,达到减少毒性,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

  88.时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选择最佳给药时间,以期获最佳疗效的新兴科学。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ADR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90.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

  是指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学事件,但该事件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ADE包括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ADR、用药失误和药品滥用等。91.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是指从发展的趋势看,有可能发展为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不良事件它与药品不良事件相同之处为因果关系有待确定,不同之处为有可能确定为药品不良反应,但有待个例报告的积累与分析。WHO将其定义为未知的或尚未完全证明的药品与不良事件(医疗产品与不良事件)可能有因果关系的报告信息。其作用为提示一种可能性,尚不是肯定的结论。

  又称药物诱发性病,是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case)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本身的固有作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并具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疾病。93.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PV

  是指发现、评价、认识及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或其他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药物警戒所涉及的不仅是药品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品相关的其他问题。包括低于法定标准的药品(substandard medicines)、用药失误(medication error)、缺乏疗效的报告(lack of efficacy reports)、药品用于无充分科学依据并未经核准的适应证、急性与慢性中毒病例报告、药物相关死亡率的评价、药物滥用与误用、药物与化合物、其他药物及食物的相互作用明升体育。94.酶诱导作用:是指一些药物能增加肝微粒体酶的活性,进而加速另一种药物的代谢而干扰该药的作用。

  95.酶抑制作用:是指某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活性,进而减慢另一药物的代谢,加强或延长其作用。

  96.药物效应的协同作用:是指药理效应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如同时合用,表现为联合用药的效果等于或大于单用效果之和。

  97.药物效应的拮抗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作用相反,或发生竞争性或生理性拮抗作用,表现为联合用药时的效果小于单用效果之和。

  99.药物依赖性:是精神活性药物的一种特殊毒性,指在这类药物用的条件下,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主要表现为欲求定期或持续的强迫性用药,以期体验用药后的精神效应,或避免停药所引起的严重身体不适和痛苦。

  100.生理依赖性:指药物滥用造成机体对滥用药物的适应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旦突然停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导致机体已经形成的适应状态发生改变,用药者会相继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为主的严重症状和体征,呈现极为痛苦的感受及明显的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可以危及生命,这些即戒断综合征。药物戒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随用药者滥用药品的种类不同而异。

  101.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是由于滥用药物对脑内奖赏系统产生反复的非生理性刺激所致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滥用药物使滥用者产生特殊的精神感受如偷悦、幻觉和满足感。为体验或追求这种虚幻的欣快情绪和精神感受,避免停用药物所致严重的精神不适,滥用者通常表现出强烈的心理渴求和周期性、强迫性觅药行为。

  103.药物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面地测量、比较、分析和评价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非药物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和家庭病床等)的成本与结果(效益、效果及效用)关系,并评估其经济学价值的一门新兴学科。

  104.药物经济学中的成本:成本是指社会在实施特定药物治疗方案过程中所投入的全部财力、物质和人力资源。成本是一种资源消耗,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

  105.药物经济学中的用药结果评价:主要有3种形式:①效益;实施某项药物治疗方案所产生的有用结果,以货币单位表示;②效果:所实施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结果,以特定的治疗目的或临床效果为指标,如人群健康的期望寿命、疾病治愈率、好转率以及细菌转阴率等;③效用:效用是指所实施药物治疗方案满足人们对一种特定健康状况的期望和偏好程度,即药物治疗后所获身心健康的满意度。

  106.巴比妥类的再分布:脂溶性极高者如硫喷妥钠极易透过血脑屏障迅速分布于脑组织,故静脉注射能立即起效,产生作用,但一次给药,作用只能维持几分钟,因其自脑组织及血液迅速转移至骨骼肌,并再转移到脂肪组织,这种现象称之为巴比妥类的再分布。

  107.成瘾性:反复连续应用某些药物如吗啡,机体产生精神与驱体依赖性称为成瘾性。一旦停药则出现戒断状态,若再次给予该药戒断状态消失。

  108.水杨酸反应:水杨酸类药物大剂量使用时,出现的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重听、头痛,甚至精神错乱等。

  110.帕金森病:临床症状主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共济失调,重症者伴记忆障碍和痴呆等。

  111.“开-关”现象:即突然发生少动(肌强直性运动不能,所谓“关”),此现象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又突然恢复为良好状态但常伴有运动障碍(所谓“开”)。

  112.中枢兴奋药:是一类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并提高其功能活动的药物;包括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以及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

  113.镇痛药:是一类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114.脑血管疾病: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

  115.脑保护药物治疗:是在缺血瀑布启动前超早期针对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代谢性细胞酸中毒和磷脂障碍等进行联合治疗。

  116.局部药:简称局麻药,是一类以适当浓度应用于局部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暂时、完全、可逆性地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保持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使局部组织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暂时消失的药物。

  117.蛛网膜下隙:又称腰麻或脊髓,即将局麻药自腰椎注入蛛网膜下隙,该部位的脊神经根,使交感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依次被阻断,适用于下腹部和下肢手术。

  118.传导:又称阻滞,即将局麻药注于神经干或神经丛周围,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适用于四肢及口腔手术。

  反映药物的效价强度,数值越低,药物的作用越强。120.分配系数:反映了吸入药在不同组织中的溶解度,指药分压在两相中达到平衡时的药浓度比,包括血/气、油/气、组织/血分配系数等,是决定吸入药摄取、分布、消除的重要因素。

  121.静脉药(intravenous anesthetics):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作用的药物,称为静脉药。

  122.呼吸抑制:是指通气不足,它可表现为呼吸频率慢及潮气量减低、PaO2低下PaCO2升高。

  123.中心静脉压:是指上腔或下腔静脉即将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或右心房压力,正常值为5~12cm H2O。

  124.精神疾病:是以心理(精神)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其种类有多种,如精神症、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焦虑性神经症等。

  125.抗精神病药: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是一组用于治疗精神症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按其临床应用特点可分为抗精神症药(antischizophrenics)、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s)、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otics)和抗焦虑症药(anxiolytics)。

  126.抗精神症药:又称神经松弛药,是指能够控制精神运动性兴奋,对某些精神病症状具有治疗作用的一类药物。可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典型抗精神病药)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两类。

  127.神经松弛剂(精神安定剂)恶性综合征:为氯丙嗪的严重不良反应。表现为高热、肌僵直、妄想、意识不清、循环衰竭等,可致死。多由于剂量增加过快或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而引起。一旦发现应立即停药,应用DA受体激动药(如溴隐亭)及对症和支持治疗。

  是指在不明显影响其他功能的情况下选择性地消除焦虑症状(兴奋、失眠、不安等)及相应躯体症状的药物。苯二氮䓬类是抗焦虑的常用药。某些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及β受体阻断药均有一定的抗焦虑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仍可应用。129.抗抑郁药:是指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或者其他精神障碍中的抑郁症状并防止其复发的一类药物。目前应用的药物几乎都是通过单胺假说动物模型筛选出来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相似。

  130.心绞痛(angina pectoris):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132.折返:是经传导环路折回到原处的冲动。单次折返可引起期前收缩,连续折返可引起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多个折返同时发生,可引起心房或心室的扑动和颤动。

  133.膜反应性:是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最大上升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膜电位高,0相上升速率快,动作电位振幅大,传导速度快。反之,则传导减慢。

  136.金鸡纳反应:是奎尼丁和奎宁所致的胃肠道反应、耳鸣、听力减退或丧失、视力模糊、晕厥及谵妄等特有的反应。

  137.隐匿性传导(concealed conduction):指来自心房的冲动到达房室结后,由于递减传导而隐没在房室结中,留下不应期,使后续冲动不能下传到心室。

  138.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数量等指标低于正常值下限的一种病理状态,是继发于多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

  139.质子泵(proton pump):也称酸泵,是一种氢离子ATP酶(H+-K+-ATP酶),可将细胞内的H+泵出至胃腔,同时将细胞外的K+泵入壁细胞内。

  指化学结构为非甾体(糖皮质激素)类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141.促动力药(prokinetics):能增强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加强胃转运和排空以及协调胃肠功能,有利于减少胃食管反流的药物。

  142.血管活性药物:包括血管收缩药和血管扩张药,通过调节过多的内脏循环血液,降低门静脉和曲张静脉的压力,防治食道静脉曲张出血。

  143.假神经递质:肝性脑病时,大量的芳香氨基酸进入脑内脱羧后成为具有假性神经递质的羟苯乙醇胺、酪胺等,从而引起肝性脑病。

  是指男性持续地或反复地不能达到或维持足够硬度的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生活,既往称为(萎)(impotence,IMP),用以专指成年男性不具有足够的勃起以完成全部过程所需要的能力。146.%T

  MIC:血药浓度达到或超过MIC持续的时间占两次给药间期的%。147.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抗菌药的杀菌活力在一定范围内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属于此类者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等。主要

  /PD指数是Cmax/MIC和AUC0→24/MIC。148.周期特异性抗癌药:是指作用于细胞增殖周期某一时期的药物。该类药物对癌细胞的作用慢而弱,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其杀伤作用。

  149.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是指对整个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均有杀伤作用的药物。该类药物对癌细胞的作用快而强,能迅速杀死癌细胞。

  150.烷化剂:是指能与细胞DNA的功能基团起烷化反应的一类化合物,可直接抑制DNA的复制,阻止细胞繁殖。属于细胞增殖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151.抗代谢肿瘤药: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干扰核酸代谢而影响DNA合成,进而抑制或杀伤癌细胞。它们的化学结构大多数与核酸代谢物(如叶酸、嘌呤碱、嘧啶碱)相类似,而与相应的代谢酶产生竞争,或以伪代谢物身份参与到代谢过程中,从而干扰正常细胞代谢过程,抑制核酸的合成。主要作用于S期。

  152.抗炎免疫药物:抗炎免疫药是指对炎症免疫反应具有抑制、增强或调节作用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按药理作用特点可将抗炎免疫药分为非甾体抗炎免疫药、留体抗炎免疫药和疾病调修药。

  153.疾病调修药:根据药物的性质又分为化学药物、中药和天然药物以及生物制剂等。该类药物广泛应用于炎症免疫性疾病、肿瘤、移植排斥反应等的治疗。其本身多无抗炎作用,与一般抗炎药相比,它们更多地影响疾病的基本过程。

  154.炎症免疫反应软调节药物:是选择性调控细胞、基因和蛋白异常活性至生理水平,恢复细胞动态平衡,发挥治疗作用,并减少不良反应,而不是完全或过度抑制细胞、基因和蛋白活性的药物。

  155.隔日疗法:在采用长期疗法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宜除外)时,为避免糖皮质激素对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性影响,通常采用将一日或二日糖皮质激素总量于一日或隔日早晨次给药的方法。

  156.Allergy:即反应,指与异物抗原物质接触后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常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多数反应具有发作性、反复性、可逆性、特应性和间歇性等共同特征。

  157.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抑制白三烯的活性,阻断白三烯所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支气管痉挛等作用,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预防和治疗。

  158.肥大细胞脱颗粒:是过敏反应中一个最重要环节明升体育,肥大细胞可高度亲和变应原特异性lgE,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同一过敏原再次进入致敏者体内,可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lgE分子结合,发生桥联反应,肥大细胞被激活并释放颗粒内活性介质,触发肥大细胞膜上一系列生化反应。

  159.髓袢利尿药:即高效利尿药,作用机制为干扰髓袢升支粗段Na+-K+-2Cl-厂同向转运系统,抑制NaCl重吸收,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重吸收,产生强大利尿作用。常用的髓袢利尿药有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等。

  160.渗透性利尿药:是指静脉注射能迅速提高血浆和肾小管腔渗透压,产生组织脱水和渗透性利尿作用的药物,多为体内不被代谢,易经肾小球滤过而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的低分子量化合物。常用药物有甘露醇、山梨醇、高渗葡萄糖等。

  161.休克(shock):是机体在各种强烈有害因子作用下发生的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从而导致细胞和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结构损害的急性全身性病理过程。

  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两种矛盾的表现在DIC疾病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并构成特有临床表现。